校友捐赠,“爱的礼物”怎么用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6-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据报道,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高校校友捐赠越来越踊跃,校友单笔捐款数额越来越大,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校友捐赠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吸引更多捐赠资源的同时,如何用好校友捐款,也成为重要的课题。本期聚焦就此展开讨论。

    用好校友捐赠需换位思考

    储朝晖

    校友捐赠在中国当下还有一扇半开半掩的门:门外的校友不完全知道这钱捐出去后会怎样用,用得效果如何;门内的校方期盼着有更多的捐赠,却苦于吸纳捐赠的良方不多。

    其实,吸纳更多捐赠最有效的宏观久远策略就是把大学办好——当然是经得起专业评估和社会公众认可的好,而非仅是自我夸耀,或上级管理部门的好评,或拉几个同伴互相夸一夸。经得起检验的评价是,学生确实感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生活在自己的人生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观具体的措施就是把每一笔校友捐赠用好,用得各方都感到“值”。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友捐赠越来越踊跃,校友单笔捐款数额越来越大。尽管如此,中国的校友捐赠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总量少、比例低、范围窄”的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客观上,众多大学需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然而,如何用好校友捐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能够吸引多少捐款。与欧美大学相比,中国大学校友捐赠的差距不仅在数额上,而且在思想观念、制度和常规的管理上,急需要做的是换位思考,完善制度,开放透明。

    很多人不愿给学校捐款的第一个理由是学校似乎不需要捐款,尤其是中小额捐款。而欧美大学却不会放弃对数额不大的捐赠的争取。因此要想争取到更多捐款,高校应该放下身段,转变把校友捐款当作财政拨款使用的意识。用校友的捐款就必须用途明确、责权清晰、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及时反馈使用情况。

    曾有捐款者反映,不少高校接受捐款时隆重举行仪式,此后便没有音信,钱到底怎么用了捐赠者所知无几。中国大学校友捐赠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学没有做好校友的联络工作。由此看来,对校友捐款的使用要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机制,让捐赠者知道资金使用情况,及时了解使用效果,甚至要知道使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为了让校友捐赠用得更有效,高校应该成立专门委员会和执行机构,统一规划和协调校友捐赠工作,负责依据各笔经费捐赠者的意向和诉求,更为合理适当地使用好每一笔捐款,做好捐赠资金的管理和运作工作,让捐款的使用与在校学生的成长发展高度契合。

    大学在使用校友捐赠时要注意捐赠体验。一些学校热衷于搞“捐赠数额排名”,对捐多捐少不同对待,或以道德绑架的方式让校友产生捐赠压力,只会给人不好的捐款体验。学校应当及时公开捐款使用账目和审计结果,加强对捐赠项目的绩效评估,尽可能采取适当方式回报捐赠者,比如国际上通用的给予捐赠人命名权和荣誉称号,特定情况下还可以考虑让捐赠者享受一定福利,这都是对校友捐赠行为的鼓励和奖励。(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专业化管理势在必行

    张端鸿

    与国际上很多知名高校既能够连续获得大额捐赠,又能够源源不断获得很高比例校友的中小额度捐赠相比,国内高校的捐赠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

    据笔者了解,美国排名前十位的研究型大学的捐赠基金通常能达到百亿美元规模。高校捐赠基金一般委托给职业化的基金经理人员进行投资管理。这些高校的捐赠基金通常不使用本金,而是把保值增值的收益投入到学校年度预算。

    而国内高校捐赠基金的规模总体很小,部分捐赠基金会直接纳入学校预算。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国内高校所获捐赠额度总体仍然很小,而学校快速发展所面临的资金缺口比较大,很多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筹集学校建设资金,一旦有捐赠就紧急用于平衡预算了。二是多数捐赠都会直接指定具体的使用方向。

    近年来,我国在高校捐赠的制度建设与氛围营造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负责基金会工作的人员很多不是专业出身,缺乏运作捐赠、管理基金所需的能力。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国内高校基金会现有的管理体系和薪酬制度,难以吸引专业性的基金管理人员进入其中。而在国际知名高校,一般都会参照美国华尔街基金经理的薪酬水平,配备相当规模的专业人才和助理人员,从事捐赠基金的投融资管理和相关的公共关系工作。

    从大学层面来看,社会捐赠工作也早已成为大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董会和校长跟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密切配合,将筹款工作视为自己的首要责任和使命。

    高校所筹款项一般都会纳入校友基金的本金,投资所得才用于学生奖助学金、教师教席基金等方面。这就从制度源头上避免了高校捐赠基金的“未聚先散”,保障了高校捐赠基金的可持续增长。

    从根本上来讲,校友捐赠对高校而言是一项感情投资的回报。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能否得到学校的善待,能否在学校获得改变自己人生的学习体验,能否在学校期间感受到令人难以忘却的校园文化,是他们在未来成为校友并且具备捐赠能力之后产生捐赠意愿的关键所在。从当前高校整体的运行管理来看,通过科研指标来引导大学教师的行为,科研活动挤压人才培养活动的现象值得警惕。

    此外,个别高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这就导致教师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较少。与此同时,大学管理部门的行政化色彩仍然较浓,管理和服务给学生带来的体验也不容乐观。而唯有真正善待学生,才能播下校友捐赠的“种子”,最重要的捐赠文化来自于母校对学生的善待。(作者系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